广州新华学院2024-2025学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日期时间:10-31 16:00 作者: 点击数:

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教育部令第29号,以下简称办法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教办函〔201423号,以下简称《清单》)的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校信息公开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编制本年度工作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概述,信息主动公开情况,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情况,对信息公开的评议情况,因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受到举报、复议、诉讼的情况,经验、不足和改进措施等六个部分。本年度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为202491日至2025831日止。报告电子版可从广州新华学院信息公开网站(https://xxgk.xhsysu.edu.cn/)下载。

一、概述

2024—2025学年,是我校事业发展的跨越年。这一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这一年,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信息公开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信息公开作为依法治校、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创新公开载体,强化校内协同联动,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多维度发力,健全信息公开运行机制

学校将信息公开列为年度重点任务,校长办公室归口管理,横向协同各职能部门,纵向贯通院系一线,依法依规、常态长效抓好日常公开。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链:校长办公室统一调度、业务部门各负其责、保密办同步审密,上下贯通、运转高效,持续提升公开规范化水平。

建立年检+抽检双轨核查:每年对照教育部《清单》逐项对账销号,随机抽查关键领域,做到缺项即补、错项即改,确保数据常新、内容有效。

拧紧保密安全阀门:严格执行谁制作、谁审密,谁公开、谁负责,落实事前、全面、依法审查,程序、人员、责任三清单一目了然,全程留痕、可追溯,杜绝失泄密风险。

(二)多平台联动,升级信息公开服务载体

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布局,持续拓展发布渠道,打造触手可及的信息公开服务圈。

深耕传统阵地:依托学校信息公开网、官网、新闻网、统一门户、OA公文系统及二级单位网站,形成主站+子站集群,重要办学信息同步推送、一次到位。

抢滩新媒体蓝海:用活微博、微信、视频号、小程序等移动平台,推行短图解、快视频、云直播轻量化发布,实现多平台一键联动、内容同源、格式适配,显著提升公开的时效性与用户体验。

、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按照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主动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积极构建由官方网站、新闻网、信息公开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信小程序、光明网、新华网等社会主流媒体,校内信息门户、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官网、公告栏等多种形式组成的信息发布渠道平台,同时通过出版《广州新华学院报》为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线上线下、即时可阅的权威资讯。

(一)主动公开信息的内容及数量

学校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不限于)以下内容:学校概况、组织机构、学校领导及分工;规章制度章程;人员聘任,职称评审和聘任,评优评先,干部任命;招生考试,就业;学生管理,评比检查,各类竞赛;教学管理,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检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学分,慕课平台,学位授予;科研项目申报,评审、评奖、管理;学科建设,专业申报、评审;收费,预算,决算;办公系统,信息化建设;设备管理,招标工作;校园建设;安全保卫,图书资料,工会教代会工作,共青团工作等。

截至2025831日,我校通过学校信息公开网(http://xxgk.xhsysu.edu.cn/)主动公开《清单》要求的信息共14872条,其中本年度公开信息141条,内容涉及学校基本情况、规章制度章程、发展规划计划、管理服务、人员招聘、招生、财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对外交流、校园安全保卫、重大事件处理、设备物资采购及招投标等,具体内容见附件。

通过学校网站主页公开信息共913条,其中学校通知公告26条,学校新闻动态195条,院系(部)新闻动态477条。通过光明网、新华网、央广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中国高校之窗、中国教育在线、网易新闻等社会主流媒体发布信息414余篇。策划出版《广州新华学院报》10期,每期印发2000份,共计20000份,供学校师生及兄弟院校查阅。通过广州新华学院官方微信发布信息418条,拥有粉丝148690人,阅读量177+;通过广州新华学院记者站官方微信发布信息113条,拥有粉丝18389人,阅读量4.8+。通过学校二级单位官方微信微博、校园广播、电子屏幕播放、专门信息公告栏、海报横幅宣传栏等其他方式主动公开的信息未能尽数。  

(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情况

1.招生考试制度等信息公开

我校招生工作坚决执行国家教育部的招生政策,坚决贯彻国家教育部招生考试十公开”“六不准”“30个不得的规定,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招生宣传、录取等阶段做好招生考试相关信息公开工作,多方位、多途径对招生政策、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录取结果、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进行公开。

在招生宣传阶段,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及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要求编制招生章程,并按时上报,及时将招生章程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学校招生办网站、学校信息公开网等途径向社会公开。我校以学校招生办网页、信息公开网、招生办微信公众号等为主要公开平台,做到及时更新、解答疑惑、回复留言等,并借助报纸、教育门户网站等媒体,将需要公开的招生考试信息,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专业学科设置等基本信息以及学费、住宿费等考生关心的收费标准客观地向社会公开。此外,积极做好招生考试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提供多种咨询方式,包括线上咨询会、在线直播、电话咨询、招生网站招生E答、网页留言咨询、微信咨询、招生助手咨询、电子邮件咨询、QQ群咨询等方式,专业、耐心、及时、准确、客观地回复考生及家长提出的问题。

招生录取期间,我校安排专人负责咨询电话、监督申诉电话及监督邮箱的接听、接收,及时解答、处理问题,通过学校招生办网页、信息公开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公开录取进度及最终的录取分数线。招生录取后,学校将录取查询的信息及查询途径、录取通知书邮寄情况等信息通过学校招生办网页、信息公开网、微信公众号、电话等方式向考生及社会公布。同时,学校组织各系、各部门编印《新生入学指南》,建立迎新QQ群,解答考生入学前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为考生提供客观、全面的有关办学环境、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信息。

2.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公开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信息公开的要求,结合财政部以及省财政厅等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学校信息公开网页、学校财务处网页及校内信息公告栏等及时公开财务、资产及收费等信息。

1公开财务信息

我校财务预算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注重发展、收支平衡的原则,保障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和学校有关规定编制、上报、下达和信息公开。在我校信息公开网站对学年预算收入、支出总况表及经费决算总况表进行公示。保证财务信息公开的覆盖面,提升财务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公开收费信息

收费公示严格按照《关于取消我省民办高校和民办中职学校学费备案以及住宿费核准有关问题的通知》(粤发改价格〔2016657号)精神,按规定进行学费、住宿费及服务性收费及代收费等收取工作。学生学费、住宿费按学年收取,实行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并开具广东省增值税普通发票。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收费公示工作的通知》(粤价〔2007282号)文件规定,在我校信息公开网、财务处网页、校内信息公告栏等及时公示收费标准及收费情况。

3.人事师资信息公开

在学校官网、人事处网页、信息公开网及院系主页公开人事招聘信息、教师职称晋升信息、干部选拔任用信息,教师培训及人员进修信息等。

4.学生管理服务信息公开

在学校官网、学生处网页、院系网页、学生学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开学生就业信息、学生评优评先信息、学生各类竞赛信息、学生活动信息。

5.其他信息公开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信息公开的要求,我校教学质量信息、学风建设信息、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等均按规定落实信息公开工作。

三、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情况

校公布了依申请公开信息的受理机构和联系方法、受理程序,本学年度未收到信息公开的申请,也未发生信息公开收费和减免情况。

   四、信息公开的评议情况

本学年度,学校多渠道、多平台推动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常态化,及时有效地将学校可公开的信息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主动公开,学校信息公开工作整体运行良好,得到了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基本肯定。

五、因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受到举报、复议、诉讼的情况

本学年度学校未出现因信息公开工作受到举报、复议、诉讼的情况。

六、经验、不足和改进措施

本学年度,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信息公开工作点多面广、政策性强、时效性高,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信息公开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待加强;三是信息公开工作的精细化程度不够,个别信息更新不够及时等。今后,学校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积极引导相关部门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深化对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将信息公开与学校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二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信息公开相关制度规定、相关文件及要求的解读和学习,持续提高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是不断加强信息公开检查监督,进一步规范对各单位信息公开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对信息公开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自评自查工作,查缺补漏,切实改进工作。

接下来,我校将继续以《办法》和《清单》等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和文件为底线,持续提高政治站位,压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体系,提升服务效能,不断推动学校信息公开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