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日期时间:06-07 17:35 作者: 点击数:

关于印发《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党政中心工作,以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共青团各项工作为目标,特制定《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委员会
2017年12月19日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和《广东共青团改革方案》等文件要求,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共青团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我校党政中心工作,以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共青团各项工作为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我校“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 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团结带领全校青年师生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位居全国同类学校前列的应用型、开放性、多科性的现代化高等学校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学校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觉将学校党委对共青团的要求以及治校理念贯彻到学校共青团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举措。
坚持服务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化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改革,从实际出发,把准学生脉搏、了解学生心声、尊重学生价值,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使我校团的工作深深根植于青年学生,努力形成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聚焦学生要求、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发展的共青团青年工作格局,为学生健康成才搭建舞台。
坚持问题导向。共青团改革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提升我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的有效覆盖面两大课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
坚持上下联动。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及时跟进政策解读、过程保障、指导监督和成效评估,又鼓励基层团组织结合实际,发挥首创精神,提升活力,大胆探索,先试先行,形成校院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三)改革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通过改革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具有凝聚力的共青团,巩固提升我校共青团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团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我校建设发展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更加凸显,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更加有效,大学生团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改革措施
(一)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完善机构设置
基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维护、组织提升的主要任务,结合我校实际工作需求,优化我校团委的组织架构,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职能、健全工作分类,构建“5+2+N”的工作体系:5为5个常设部门,2为2个中心,N为健全工作分类设置的工作机构(我校团委组织架构见附件1)。
2.校院(系)联动,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
(1)专职团干常态化下沉基层。每名校级专职团干直接联系2个二级学院(系)团委、1个团支部、100名团员青年,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主题团课,全程参与1个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
(2)建立信息研究中心,实施“大宣传大调研”活动,定期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工作和基层团务抽查工作,根据工作需求及时总结和调整工作方案。
(3)建立共青团工作、活动“众创、众筹、众评议”制度,建立青年教工团总支,让青年教师参与共青团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
3.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
(1)对于常规化项目实施项目化管理,规范“三下乡”“挑战杯”“创青春”“三走”等活动的运行与管理,提升项目质量。
(2)依托新媒体简化和推动各项工作,简化工作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共享“团学课程”资源,实现工作的科学化与扁平化。
(二)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1.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
(1)按照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学生会改革相关文件要求,积极推动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突出学生会的学生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以学生会构架为基础,构建以共青团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的“一心双环”工作构架。
(2)校团委设立团体部,安排专职团干负责学生组织的指导工作,兼任校学生会秘书长。明确各级学生会由同级团委归口指导,明确校团委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
(3)通过“校长午餐会”“舆情报告”“学风督查”“校园十大提案”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学校发展的参与度与归属感。
2.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
(1)严格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管理规定》开展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校团委每5年召开一次团代会,二级学院(系)团委每3年召开一次团代会。
(2)增强代表性,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争取在我校第三次团代会上实现比例不低于70%的目标。
(3)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校院(系)两级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
(4)发扬团内民主,落实基层团支部直选制度,鼓励二级学院(系)团组织差额选举书记和副书记,校团委坚持执行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
3.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
(1)建立健全基层团组织的评价考核制度,综合运用党政评价、师生评议、互学互评、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完善共青团的基层组织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2)坚持资源向基层投放、政策向基层倾斜,努力为基层团组织建设配置和争取资源。
(3)在基层团支部,坚持“三会两制一课”制度,试点推行“班团一体化”工作模式,增设实践委员、权益委员等基层团干职务,优化与上级团组织的工作对接,完善高校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
(4)二级学院(系)团委积极探索宿舍建团、网络建团、社团建团等工作模式,夯实共青团的基层工作基础。
(5)校团委统筹青年教工团总支建设工作,增强共青团在青年教工中的影响力,逐步推进二级学院(系)团委书记专职化工作进程。
(6)推动二级学院(系)的团校建设工作,完善二级学院(系)团校课程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团员教育与干部培养工作。
(7)拟定二级学院(系)团委书记、基层团支部书记的培训方案,保持每两年轮训一遍二级学院(系)团委书记的培训工作频率。
(三)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1.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
(1)扎实推进“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政策主张。
(2)坚持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3)完善校级“青马100”项目规划,提升项目质量与内涵,以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二级学院(系)团委“青马工程”建设。
2.推动实施我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以育人为中心,结合我校“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配合第一课堂,构建我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认证工作体系。成绩单涵盖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课外学术活动、文体公益、社会服务等活动内容,坚持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真实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
切实推行我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力争早日把第二课堂成绩单打造成各类评优的参照物、学校人才评估的重要依据、社会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的侧面考评标准。
3.夯实我校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1)扎实推进开展我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基地建设和长期合作为基础,号召更多的同学投入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发展,优化活动机制、打造精品项目。
(2)继续推进“展翅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实习就业。
(3)完善学生志愿活动和公益服务评价机制,切实推进“i志愿”相关工作,把相关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
4.完善学生权益维护机制
以学生会为抓手,通过思想动态调查、舆情收集及学生会信箱及时回应同学们的普遍性利益诉求,探索完善维护我校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
关心校园弱势群体,依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法律协会等组织机构,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常态化帮扶。
5.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
(1)以“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为依托,推动我校共青团工作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打造共青团工作的网络服务窗口。
(2)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打造涵盖微信、微博、QQ、贴吧、网站的新媒体工作矩阵。
(3)紧抓网络工作队伍建设,夯实“网评员、网宣员、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基础和队伍建设,加强网络文化供给,加强资源整合,研发和推广优秀项目和产品。
(四)完善团干部培养选用机制
1.改革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
(1)抓好团干队伍建设,打造理想信念坚定、心系广大青年、作风优良、工作高效的团干工作队伍。根据二级学院(系)团委工作需要配备共青团干部:二级学院(系)团委配书记1人,教师副书记1人,学生副书记1人。
(2)优化工作结构,构建兼职、挂职团干部选拔机制,出台我校共青团干部管理办法(具体办法见附件2),提高共青团的工作实效。
(3)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体系。结合五四红评、年终述职等工作安排,根据工作成效开展团干部工作考评。
2.完善团干部培养和使用制度
(1)加强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团干部健康成长教育,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教育引导团干筑牢思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
(2)完善校院(系)两级团校课程体系建设,做好团学知识系列讲座,扎实推进团员教育和团干培训。
(3)组织团干开展共青团工作研究,建立健全工作理论研究课题、项目的发布和成果遴选机制。
(4)建立健全学生团干队伍的选拔考核、培养、退出机制。以评促建,保持队伍朝气、活力与榜样作用。
(五)改革强化保障支持
1.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
学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列入共青团专题内容,团的建设纳入党委建设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
(1)1名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1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
(2)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共青团工作。
(3)明确校院(系)两级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双重领导。
(4)同级党组织确定校级、二级学院(系)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向团的上级组织征求意见。
(5)将“推荐优秀团员做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2.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
(1)校团委独立设置,依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2)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的相关要求:在校学生数在10000至25000人的学校,校团委专职团干部的编制不得少于9人。目前我校在校生21551人,校团委有专职团干5人,根据我校实际工作情况,增加2个人员编制。
(3)以提高二级学院(系)团委书记主业意识为核心,提高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为目标,合理调整二级学院(系)团委书记的工作职责,逐步实现二级学院(系)团委书记专职化。
(4)校团委人员配置
设书记1名,按学校处级正职干部配备管理。
设副书记2名,按学校处级副职干部配备管理。
设兼职副书记1名(不占专职团干编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
设学生副书记2名,按校级学生会主席配备管理。
设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团体部部长各1名,按科级正职干部配备管理。
设专职团干若干名。
以上团干符合学校干部任用标准者按文件要求给予相应职级待遇,暂不符合者,给予发展晋升空间。
(5)二级学院(系)团委人员配置
设专职书记1名,兼任辅导员工作,按科级正职干部配备管理;兼职副书记1名,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发放工作补贴。
设学生副书记1名,由学生干部担任,按校级学生会副主席配备管理。
设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团体部部长各1名,由学生干部担任,按院(系)级学生会副主席配备管理。
设团干若干。
以上教师团干符合学校干部任用标准者按文件要求给予相应职级待遇,暂不符合者,给予发展晋升空间。
(6)青年教工团总支人员配置
设书记1名,由我校青年教工兼任,按科级正职干部配备管理。
设副书记2名,由我校青年教工兼任,按科级副职干部配备管理。
设委员3-5名,由我校青年教工兼任,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
(7)按不低于生均20元/生/年的标准划拨校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和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成立共青团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共青团改革的部署,组织实施改革举措。
(二)扎实推进改革。学校共青团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步制定改革任务措施分解安排和落实进度表,要将共青团改革工作主动融入学校的工作大局中,攻坚克难,以改革为契机,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三)抓好学习宣传。要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广泛深入宣传学校共青团改革精神、改革举措和先进典型,做到普遍覆盖。要组织团学骨干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有关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行动自觉。
 
附件:1. 共青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委员会组织架构图
           2.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共青团干部管理办法